配资平台网
近期,一些宣称含有“10倍+原生褪黑素”、活性肽、γ-氨基丁酸等功能性成分的“晚安牛奶”在市面上引起关注。出于提升睡眠质量的需求或猎奇心理,不少消费者进行了尝试。
“晚安牛奶”真能助眠?在商品评价区,消费者的反馈呈两极化,有的表示“喝了两口,10点就睡着,且一觉到天亮”;也有的质疑其是“智商税”,直言“计算褪黑素含量后,更像是‘晚安概念奶’”。“晚安牛奶”究竟可信吗?如何改善睡眠质量?一起来看。
通过调整饲养方式增加牛奶褪黑素
北京回龙观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治医师王蕾蕾介绍,褪黑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,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动物内。日常提到的褪黑素,多指人工合成、用于药物或保健品的补充剂。而“原生褪黑素”可能是指牛奶中天然存在的褪黑素,而非人为添加的。
据了解,宣称含有“10倍+原生褪黑素”的牛奶,是通过专利技术调整奶牛饲养方式,提升牛奶中褪黑素含量。
根据产品专利摘要,该专利提供了一种提高牛奶中褪黑素含量的方法,包括每日在特定时间(1:50~2:10)给予泌乳期奶牛光照,并在光照开始后的0.5小时内开始挤奶。
具体方法为:让泌乳期奶牛每天接受光照(光照强度要达到500勒克斯至600勒克斯)11小时,处于黑暗环境13小时,并使其在凌晨1:50至2:10之间排奶;保证奶牛饲料中含有18%~22%的大豆、9%~10%的米糠、8%~12%的豆粕,以提高其色氨酸摄入量,促进褪黑素合成。
相关专利技术能使牛奶中的褪黑素含量达到12500皮克/盒(即0.0000125毫克/盒),约为同等规格普通牛奶的10倍以上。只是,这一数值仍与临床推荐的褪黑素助眠剂量(0.1毫克至0.3毫克)有较大差距。
牛奶褪黑素有效剂量可忽略不计
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指出,褪黑素主要适用于调节时差或内源性分泌不足的人群,对压力、环境等因素导致的失眠作用有限。部分消费者感觉喝“晚安牛奶”后睡眠改善,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。
此前,有“晚安牛奶”产品的委托商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,牛奶中的褪黑素含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,但“晚安牛奶”只是产品名称,喝完后不一定能起到助眠效果。
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郑慧芬认为,“晚安牛奶”中褪黑素含量极低,12500皮克的褪黑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无法达到临床治疗效果。按最低有效剂量0.1毫克计算,消费者需一次性饮用8000盒“晚安牛奶”才能达到助眠效果。
王蕾蕾表示,牛奶因含有褪黑素和色氨酸等物质,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助眠效果。但其助眠效果是有限的,其作用更多是辅助性的,而非治疗性的。
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褪黑素
郑慧芬还提到,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褪黑素。褪黑素的分泌与生物节律紧密相关,婴幼儿睡眠良好,正是因为褪黑素分泌充足。随着年龄增长,成年人褪黑素分泌逐渐减少,这也是老年人睡眠变少、生物节律周期紊乱的原因之一。
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考虑服用褪黑素?郑慧芬提到,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:一是倒时差人群,如跨时区旅行或长期从事倒班工作,导致睡眠节律紊乱的人;二是部分老年人,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睡眠问题,可考虑短期补充。
但她提醒,褪黑素属于激素,长期或过量使用,可能对身体自身的激素平衡产生不良影响。如果确实需要使用褪黑素,特定人群可以短期、谨慎使用。
活性肽、γ-氨基丁酸助眠效果不明
另一类添加了活性肽的“晚安牛奶”,据称含有从牛奶中提取的特殊肽类物质。以某品牌的A2β-酪蛋白“晚安牛奶”为例,其添加了500毫克的酪蛋白水解肽。记者查阅资料发现,虽然相关动物实验显示,这类物质可能具有调节睡眠的作用,但仍缺乏人体临床试验数据。
研究表明,A2β-酪蛋白可以减少乳糖不耐受者的肠胃不适,但尚无直接证据表明其具有助眠功效。
有的“晚安牛奶”同时添加了γ-氨基丁酸和茶氨酸两种成分。商家宣称这种组合能“双管齐下”改善睡眠。
资料显示,γ-氨基丁酸有助于抑制神经兴奋,茶氨酸能够促进大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,可以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。
不过,相关专家指出,γ-氨基丁酸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能只有20%至30%,而茶氨酸的助眠效果在科学界仍存在争议。科普中国旗下平台“科学辟谣”公众号曾发文称,尚无证据表明茶氨酸有改善睡眠的功效。
帮助改善睡眠的5个方法
日常生活中,要改善睡眠质量,可以尝试下面5种方法:
1.规律生活:尽量每天同一时刻起床,包括休息日,有助于调好“生物钟”,建议尽量23:00前入睡。
2.增加体力活动:如快走、慢跑、练习八段锦等,有助于减轻入睡困难、加深睡眠,但17:00后尽量不要剧烈运动,否则反而可能影响睡眠。
3.睡前不要吃得过饱:晚饭吃七八分饱,睡前别吃零食、夜宵,别大量喝水,要让胃得到休息,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。
睡前吃得过饱,会增加胃食管反流风险,从而增加夜里醒来的次数,还会增加肥胖风险。
睡觉时适度挨饿,可以降低身体慢性炎症反应,有助于延缓衰老、降低多种慢性疾病风险,还能启动细胞的自噬机制,清除细胞内的“废物垃圾”,有利于人体自我修复。
4.做好睡前准备:睡眠环境要暗,如关好门窗、拉上窗帘,为自己营造安静、舒适的睡眠环境;减少蓝光污染,睡觉前过多暴露于蓝光,会抑制褪黑素分泌,从而造成入睡困难、睡眠浅、多梦;睡前2~3小时最好不要玩手机或使用电子设备。
5.学会放松训练:可尝试腹式呼吸放松法。保持坐位或平卧位,肩膀放松,闭上眼睛;双手可放在腹部,缓慢深吸气,暂停1~2秒;缓慢呼气,再暂停1~2秒,如此循环往复。
注意:长期失眠不利于身体健康,更不利于情绪管理,如果经过上述调节,仍存在失眠问题,建议前往正规医院的睡眠门诊就诊。
(综合来源:科技日报、扬子晚报、CCTV生活圈、九派新闻等)
工人日报客户端《乐健康》第645期配资平台网
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